余英时简介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生于中国天津。194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1952年,成为第一届毕业生。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余英时个人从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也否定别人将其师钱穆视为新儒家。在学术上,余英时颇受钱穆的影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尤其是中国思想史领域。余英时曾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知识分子即“士”这一阶层,认为孔子最先揭示了“士志于道”,从而规定了士是中国历史上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提出士当弘毅,任重道远,仁为己任,死而后己,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愈是“天下无道”的时代愈显示出它的力量,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承担着这一文化使命;中国知识分子有悠久的精神传统,其特征是具有超越性、社会性,能“以道抗势”,注重个人修养。他吸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观点,从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考察了宋明儒学的发展演变,颇有创见。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官方思想相抵触,但他的着作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袪姆士·毕灵顿博士宣佈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余英时著有:《近代文明的新趋势》,《民主制度的发展》,《民主革命论》,《到思维之路》,《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晩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民主与两岸动向》,《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现代儒学论》,《中国知识分子论》(康正果编),《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论士衡史》(傅杰编),《朱熹的歴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会友集—余英时序文集》,《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东汉生死观》,《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係的研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中国文化史通释》,《人文与民主》,《情怀中国—余英时自选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英时文集》,共十册,第一卷:《史学、史家与时代》,第二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第四卷:《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第五卷:《现代学人与学术》,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第七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第八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下)》,第九卷:《历史人物考辨》,第十卷:《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余英时维基:http://zh.wikipedia.org/zh/%E4%BD%99%E8%8B%B1%E6%99%82
余英时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5185.htm
余英时文集:http://www.aisixiang.com/thinktank/author.php?id=293
余英时访谈: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NXQ58Z9e2w/